

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开篇就是一群男性在体验女性分娩的痛苦,他们大喊 停停停 , 就像有人要从你的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是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地踢你的肚子。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平均每天就有五万人来到这个世界,但生孩子到底有多疼?只有妈妈才知道。出生,是孩子第一次从肉体上与母亲分离,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可以在经历巨大的生育痛苦后,收获美满的结局。

怀孕27周的向爽,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需要在产前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肚里的一对双胞胎也将面临高达30%的死亡风险。


最终,心脏手术成功,向爽脱离了危险。一个月后,她又要面对生育手术。两回手术,两次煎熬。当医生告诉王翔孩子们都平安时,王翔首先问:我媳妇呢?得知母子安康,王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人过,还能干什么呢?

两个孩子的名字源自《岳阳楼记》里的 春和、景明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经历一场生死时刻,惊心动魄后迎来了风平浪静,这正是这对年轻夫妇生命里的一次重要注脚。这出双胞胎诞生记缓缓催生出观众的共情,眼泪也会不经意地夺眶而出。

父母拼尽全力生下孩子,而初来乍到的孩子也会开始面对每一个必将到来又充满未知的第一次。一切,才刚刚开始。孩子出生后都会长大,这件事并不特别,但第三集聚焦的一群山区里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却迥然不同。云南漭水,大山深处。这里的孩子们需要翻山越岭去漭水中学上学。他们安静,懂事早,因为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很早就离开他们去遥远的城市打工。这群孩子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回应着这片土地和他们的亲人。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考作文不考诗歌,但漭水中学却尝试把诗歌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因为校长坚信: 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12岁的施应锁,在班里个头最小,不爱说话,他最好的玩伴是家里的一头牛。

同班同学穆庆云,父亲车祸过世,母亲外出打工,姐姐也在外上大学,她一个人在家已经生活了两年。


如这集的旁白所说: 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
复杂的环境与单纯的孩子共同谱写出动人的诗歌,他们敏感又孤独,但因为诗,有了宣泄的出口,有了表达的捷径,有了联结内心与外界的桥梁,逐渐长大成人。

从上学、毕业到走向职场,迈入社会,人生离不开这样的固定轨迹和步伐,但世界上却有这样一群人,很难正常工作。第五集就把目光投向了他们 一群渴望上班的残障人士。 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很多,难道坐在家等死吗?我得去上班 ,王绍军说。他在高三时患上腓骨肌萎缩症,下半身逐渐瘫痪。
纵使在青春年少时倒了下来,他也没有被命运彻底击垮。之后,他开办了一家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


面对残酷现实,他们不服输,想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抵抗命运,为此也付出了许多。尽管在屏幕前面对的客户会不耐烦,会谩骂他们,但因为这份工作,世界也用正常的目光、正常的对待把他们当做了正常人,他们收获了真正平等的权利。

创办人王绍军不仅为四千多名残疾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很多残友也在培训基地里收获了得来不易的爱情,迈向婚姻殿堂。

可是,命运又对王绍军开了回玩笑。就在今年2月14日,王绍军办公室突遭大火,因为独自一人无法脱身,他全身62%的面积被烧伤。关于这件事,仅仅出现在这一集的片尾字幕里。
前一刻是欢笑,过后是突然其来的灾难。辛酸与美好相互共存,这就是人生的真实面貌。

《人生第一次》里的这些个体故事,不刻意煽情,也不虚伪矫饰,在细腻有温度的纪实视角中调动起最本真的动情,勾勒出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
在这里,能看见你我的人生,共享每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第一次。人生还在继续,愿每一次初见,春和景明。 文/kino